沂南县作为全市“一点两区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按照“绿色发展、共建共享、精准到户和整村提升相结合”的理念,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、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。解决好“扶持谁”让脱贫攻坚靶向更加精确,解决好“谁来扶”让脱贫攻坚体系更加完善,解决好“怎么扶”让脱贫攻坚举措更加精细,实现贫困户如期、长效脱贫,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。
沂南致力于找到真“穷人”、摸到真“穷底”,把扶贫之水真正浇在穷根上。首先精准托底,人数、现状、原因“三个弄清楚”,实施“申筛评定”和“两公示一公告”,户有卡、村有册、县镇有数据库,做到“底数清”;其次精准施策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、因户施法,点穴式靶向扶贫,确定“时间表”“路线图”,做到“任务清”;三是精准管理,制定严格、规范、透明的“5个优先纳入和16个核查退出”标准、程序和办法,定期“回头看”,建立动态台账,确保扶贫对象搞准搞实、脱贫销号有据可查,做到“责任清”。目前沂南省定重点贫困村125个,识别6.8万户、11.94万人。
沂南把精准脱贫列入县乡村“一把手”工程,成立西部山丘区脱贫攻坚指挥部,制定16个专项实施方案,实行“网格化、全覆盖、分线作战”推进机制,形成决策、执行、监督、考评、奖惩一体化的“落实链条”,做到分工明确、责任清晰、任务到人、考核到位;打好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“三个轮子一起转”的组合拳,推行“四助六扶持”,在机关层面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镇、第一书记包村、机关干部包户;在社会层面强企帮镇、电商帮村、志愿家庭帮户。干群结亲连心助脱贫,全县6002名干部联系基层群众23.7万户,把6.8万贫困户纳入联系范围,确保联系一户、帮扶一户,脱贫一户、销号一户;第一书记助脱贫,加上后方单位挂钩帮扶,充分发挥“尖刀班”作用,确保125个贫困村都能培育特色产业,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脱贫项目;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脱贫,通过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等方式,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;致富能人引领助脱贫,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,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。
在产业脱贫上下功夫,培育“新农人”。沂南县走市场“益贫”新路,本着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的原则,以流转、托管“获租金”,入股企业“变股金”,就地打工“挣薪金”,加入合作社“分现金”,拓宽脱贫门路和获得稳定收益。在金融脱贫上敢创新,培育“微农人”。作为全省“金融扶贫”试点县,沂南积极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杠杆作用,为贫困群众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“量身定做”金融产品和服务,在创新信贷担保模式的同时,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当地运作的新路径,对“富民农户贷”和“富民生产贷”按风险补偿金的15倍进行担保,实行动态变动以覆盖所有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,实现贷款“无抵押、无担保,贷得快、用得好”,目前投入的1067万元财政风险补偿金撬动了银行贷款1.6亿元。同时积极探索“两证”抵押模式,广泛吸引社会资本。在旅游脱贫上趟新路,培育新业态。乡村旅游是沂南县的一大亮点,例如竹泉村、常山庄村,过去都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山村,这几年依靠发展乡村旅游,变成了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”“中国的山村好莱坞”,老百姓获得“四个就地化”,让生产、消费、创业、就业同地发生,使广大农民成为热情好客、开放文明的新型农民,成为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一把金钥匙、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,推动了全县农村产业升级。